何謂偽科學?

在《偽科學中的「科學」》一文中,我們指出作為科學的三個要元素:

  1. 運用科學方法
  2. 命題有可證偽性
  3. 永遠追求對事物有進一步的了解

本文會用這三點作為科學的定義。在這個定義下,我們不難找到一些不屬於科學的事物,我們稱之為「非科學」。在這個STEM世代,希望大家不要心存偏見,非科學不一定是壞東西,例如:宗教、倫理、美術、文學、等等,都是非科學。比如:

「世上有全能的神」是一個無法被證偽的信念。

周星馳的《西遊記》比吳承恩的《西遊記》對我更有啟發」,則無法用客觀方法去驗證。

這些事物認識多了對我們並沒有害,它們純粹只是沒有滿足以上的任何一點,也不會以科學自居。

但是,非科學中有一個壞蛋,它會將自己偽裝為一門科學來推銷某種想法。它就是偽科學[1] 而上述的三點都可以成為偽科學的偽裝對象。我們可以看看以下一個偽科學的例子,從而學習如何從日常資訊中分辦出偽科學。

例子:吸煙不危害健康 [2]

以下例子對第一點進行偽裝,用不當的科學方法去誤導大眾。

在1952年,美國 Reader’s Disgest 刊登出一編名為 《Cancer by the Carton》[3](譯名為《紙盒導致的癌症》,其中「紙盒」應該是指煙盒)的文章,內容引述科學家由1920至1948年期間的研究結果,發現45歳以上的吸煙人仕患肺癌機會較高,建議大眾戒煙。文章一出,大受關注,包括煙草商。其後一年內,陸陸續續再有不同的研究結果指出吸煙會提高肺癌風險。1953年,香煙銷售自然大跌,但奇怪的是,銷量在1954年又開始向上升。難道美國人真是不停吸煙,肺部都依然健康嗎?

非也, 原本在1953年煙草商出了一招「以科學還科學」。他們名義上支持科學界對吸煙與健康的研究,但又同時表示當時沒有直接證據証明吸煙引致肺癌。他們也主動用資金支持在研究結果有利於他們的科學家的研究。所謂有利,不是一定是指研究結果証明吸煙不會引致肺癌,結果單單是不能証明兩者一定有關就可以。他們把手上精挑細選的結果集合起來,自己出版一本名為《Smoking and Health》的「科學」雜誌,派發到醫生診所,務求給人一個「科學界對吸煙危害健康還沒有定論」的印象。煙草商的攻勢明顯有效,它不只令1954年銷量重拾升軌,使美國衛生及公共服務部在1964年前都沒有發出過吸煙與健康風險的聲明,亦使向年青人售煙的禁令要等到1992年才出現。

煙草商的策略如此有效,原因是他們明瞭科學研究所得出的是一個統計的結論,無論研究課題的最後結是為何,當中總會出現少數跟結論不符的實驗數據,這種實驗的波動必然存在,正如4個公平的硬幣(擲出公、字機會各佔一半),同時擲出去,都不一定會擲出2公2字,偶然還會出現4次公或4次字。不過,基本上,出現2公2字的還是會最多,應該比4次公的出現機會多6倍。試想像有100個人用同一組硬幣,各這樣擲了4次,每人擲出公的總和平均是8次,但在100人裡面其實不難找到其中一個人可能只擲出1次,甚至0次公面。如果某君只告訴你,有一人連擲4次這四個硬幣都是公,又不知道還有其他99人在做同樣的實驗,就算你早有聽聞那4個硬幣是公平的,在這情況下你開始懷疑那4個硬幣不是公平的也不出為奇。因為你得不到全面的數據(全部100個人的結果),所以也只能得出偏面的結論。

一百人實驗這個例子說明,凡事都有兩面的這個本質,但如果我們忽略這兩面其實有多寡之分的這個,我們很容易會得出一個錯誤結論。

煙草商明顯地在推動這個「重質不重量」的效應。但其實,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的傳媒其實不知不覺地幫忙推動這個效應。很多傳媒為了做到持平,會特意在報導未有定論的話題中加入正反雙方的意見,可惜他們多數會忽略支持正反雙方數據的比例,令大眾覺得兩者有著等價的理據。例如,現今 97% 科學家相信氣候變化同人類碳排放有關係[4],但因為科學界本身對任可觀點都持開放態度,所以總會有少數科學家持不同觀點,他們可能覺得現有的數據還不足以說服他們氣候變化必然同人類炭排放有關係。如果傳媒為了持而在氣候變化的訪問後加插「但同時有科學家認為…」,即使他們不是「重質不重量」效應的推手,但結果就好心做壞事了。

吸煙這例子說明了有些人如何用科學本質上的數據波動特性,對有利的數據加以宣傳,這種對數據偏頗的分析(unfair sampling),本身就是「糟糕的科學方法」(bad scientific method),再對準科學對不同可能性的包容作為入侵點,以「科學」攻擊科學。這種以糟糕的科學方法去偽裝的手法就是其中一種偽科學手法。

偽科學=科學方法+可證偽性+永遠追求進一步了解

也有一些偽科學的科學方法完全合乎科學界的標準,他們要偽裝的不是第一點,而是其他的兩點。這些例子各自有著不同層面的偽科學元素,我們留待下次討論。

參考資料

[1] Hansson, Sven Ove, 1996. “Defining Pseudoscience”, Philosophia Naturalis, 33: 169–176.

[2] 歷史資料參考自 Cailin O’Connor and James Owen Weatherall, The Misinformation Age: How False Beliefs Spread,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19, page 93 – 117 

[3] Cancer by the Carton, Reader’s Digest  https://csts.ua.edu/files/2019/01/1952-12-Readers-Digest-Cancer-by-the-Carton.pdf

[4] Do scientists agree on climate change? https://climate.nasa.gov/faq/17/do-scientists-agree-on-climate-ch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