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有一部具有拍攝功能的手機, 但擁有拍攝功能的機器就可以成為 「記者」嗎 ?
近年來全民記者的概念越來越普及, 不同傳媒位媒體機構使用 「爆相爆料」等口號來鼓勵所有讀者提供消息來源。
對於媒體機構來說這個全新的概念減低了記者找尋報導方向的成本。 對於平民記者來說多了一份使命感。 近年公民記者一詞亦引起不少爭議。
什麼是公民記者(Citizen journalism)?
公民記者指基於民眾,在收集,報告,分析和傳播新聞和信息的過程中發揮積極作用,目的是為社會提供所需的獨立及可信性資訊。
一小撮人掌握其餘大部份的資訊來源, 你覺得合理嗎 ?
所謂公民記者本來被是媒體的聽眾,作為媒體系統的接收端。 成立媒體的成本高昂一個國家可能只有少數的媒體集團,而極少媒體可以為社會基層發聲。
而公民記者賦予公眾力量,讓希望以獨立身份作採訪的人成為-公民記者。公民記者的力量,可以令媒體得到突發性新聞第一手的資訊。 例如: 災難中記者難以第一時間趕到現場,但現場的目擊者可以成為「記者」以第一身描述情況,片段可以讓媒體在頻道上播放而收到一定報酬。
公民記者引發的爭議
誰可以成為公民記者? 所有人 ?
傳統媒體當然是首當其衝受到影響, 成為記者有需要受訓練讓記者在報導時可以準確地貼近事實, 撇除個人立場, 讓觀眾接收到最新資訊。
20年前的媒體行業跟現時相比差別在於「渠道」,媒體本來是集中式地壟斷市場, 社會大眾得到新聞資訊的來源主要於電視台或報章。
20年後社交媒體發達, 報章及電視業務式微,反而「一機在手」的模式瓦解了資訊的集中性。 用戶可以在多個不同的渠道收到想看的資訊,例如社交媒體 : Facebook , Instagram , Telegram, WhatsApp ,這些都是用戶現時最熱門選用的溝通工具。 我們可以在社交媒體中輕易地找到很多一手的資訊及評論。
問題在於是否一個未受任何採訪訓練的人就可以勝任記者一職 ?
根據, 香港記者協會新聞從業員的職業操守 :
新聞從業員應以求真、公平、客觀、不偏不倚和全面的態度處理新聞材料,確保報道正確無誤,沒有斷章取義或曲解新聞材料的原意,不致誤導大眾。
台灣銘傳大學的呂郁女教授在「芸芸眾生裡的 公民記者報導」一文中分析了公民記者在社會中的爭議。 一段影片或一張相片給予觀眾的是無限幻想,但一段讀白描述可以令觀眾清楚知道事情的來龍去脈,但同時不當的描述可以把事實化成「假新聞」。
2020年,人們似乎對公民記者一詞不陌生, 但似乎認知有限。
到底公民記者是否可以取代新聞從業員 ?
公民記者在新聞界的角色
公民記者的職業操守一直是大眾關注的地方, 一手的資訊是人們所追求的「事實」,特別是新聞媒體本身就難以做到完全中立, 事實上世界各國的情況相似, 即是是自由民主意識發達的國家-美國, 同樣亦有分為共和或民主派別的電視台。
而上文提到, 即使是假新聞,當讀者重複地在Facebook 上看到假新聞,會大大提高他們相信假新聞的可能性。
大眾認為公民記者的質素難以被監察,正因對公民記者一詞的誤會,不論任何記者或媒體一旦 已有既定立場,所報導出來的新聞的很大機會有所偏頗。 公民記者在新聞界的角色最主要為提供大量一手資訊以及監察傳統傳媒。 100個市民的資訊網絡總比一個記者可以取得的資訊來得更快更強大。
如果每一個記者都克守操守的話就沒有公民記者一詞,正因社會上太多矛盾及不公,社會必須要媒體革命。
媒體Crowdsourcing & 去中心化的重要性
群眾外包(Crowdsourcing) 在現代社會中十分重要。 特別是在於人工智能 (AI)中的發展。 有別於傳統媒體的渠道由上而下, 單向式地向群眾發佈消息。 Crowdsourcing 是由下而上,多方向地發佈資訊,亦做到真正的去中心化。理想地外包的公民記者不為任何媒體工作而是自由身, 理論上公民記者的報道是獨立公正的,不受大型傳媒機構中的立場或階級打壓。
同時大部分的公民記者都會使用社交媒體來散佈消息, 即使文章被撤下。亦會有機會在網絡上「留底」, 而且網絡轉發文章的速度 奇快,可以在短時間為一個新聞題材建立一個網絡,這亦是去中心化最強大的理念之一。
讓我們一起看看世界各去公民記者的例子吧:
台灣 : https://www.peopo.org/
荷蘭 : https://thecorrespondent.com/
總結
不論任何地方, 任何社會, 只要有傳統媒體的地方 就應該有公民記者的存在。
提供資訊或是監察傳統傳媒這都是社會大眾賦予公民記者權力。
2020年很多以往的慣例被打破,傳統媒體被電子媒體取代,同時去中心化的概念如果在社會中普及,傳媒集團將難以避免大規模的改革。